JAVA基础知识回顾及查漏补缺

Java标准版=Java SE=J2SE(提供了完整的Java核心API)

Java企业版=Java EE=J2EE(该技术体系中包含如Servlet、Jsp等,主要针对Web应用程序开发)

Java小型版=Java ME=J2ME(支持Java程序运行在移动终端,对Java API有所精简,Android出来后就没什么人用了)

Java的重要特点

  • 是面向对象的:OOP
  • 是健壮的:强类型机制、异常处理、垃圾回收等
  • 是跨平台的:一次编译,到处运行(前提是平台上有JVM)
  • 是解释型的:编译后的代码,不能直接被机器执行,需要有解释器来执行

Java的运行机制

JVM

核心机制:Java虚拟机(JVM)

  • JVM是一个虚拟的计算机,具有指令集并使用不同的存储区域,负责执行指令,管理数据、内存、寄存器。包含在JDK中。
  • JVM屏蔽了底层运行平台的差别,实现了“一次编译,到处运行”

JDK

  • 全称为Java开发工具包,JDK=JRE+Java的开发工具(java、javac、javadoc、javap等工具)
    • JRE(Java runtime environment)Java运行环境,JRE=JVM+JavaSE(Java核心类库)
    • 想要运行一个开发号的Java程序,计算机中只需要安装JRE即可
  • JDK提供给开发人员使用,其中包含Java的开发工具,也包含了JRE

运行机制

使用javac工具将编写的.java文件编译为.class文件(字节码文件),JVM执行.class文件,输出结果

数据类型

1字节=8bit

基本数据类型

数值型

数值型包括整型和浮点类型,浮点数=符号位+指数位+尾数位

小数的相等判断:以两个数差值的绝对值在某个精度范围内为相等依据

  • byte:1字节,-128~127
  • short:2字节,-215~215-1
  • int:4字节,-231~231-1
  • long:8字节,-263~263-1
  • float:4字节,-3.40E38 ~ 3.40E38
    • 除十进制表示外,还可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如 5.12e2=5.12*102、5.12e-2=5.12/102
  • double:8字节,-1.79E308 ~ 1.79E308,浮点数默认为double,后加f或F声明为float类型
字符型
  • char:2字节,存放单个字符,本质是一个整数,是unicode码对应的字符(&#数字;)
    • ASCII:1字节,可以表示256个字符,但只用了128个
    • Unicode:2字节,字母和汉字都是用2字节表示
    • utf-8:大小可变的编码,字母使用1字节,汉字使用3字节
    • gbk:可以表示汉字,范围广但小于utf-8,字母使用1字节,汉字使用2字节
    • gb2312:可以表示汉字,范围小于gbk
    • big5:繁体中文
布尔型
  • boolean:1字节

基本类型精度顺序

  • char > int > long > float > double
  • byte > short > int > long > float > double

自动类型转换细节

  • 容量(精度)小的类型可以自动转换为容量大的类型

  • (byte、short)和char之间不会互相自动转换

  • 自动提升原则:多种类型的数据混合运算时,系统自动将所有数据转换为容量最大的那种数据类型,然后在进行计算

  • byte、short、char三种类型可以混合运算(单类型或多类型),在计算时会先转换为int

  • boolean不参与类型自动转换

强制类型转换细节

  • 可能会造成精度损失或数据溢出
  • 强转符号只针对于最近的操作数有效,使用小括号提升优先级
  • byte和short类型在进行运算时,当做int类型处理

基本数据类型与String类型转换

  • 基本数据类型转String类型:基本类型的值 + “” 即可
  • String转基本数据类型:通过基本类型的包装类调用parseXXX方法即可

引用数据类型

接口
数组

进制

1
2
3
4
5
6
7
8
// 二进制以0b开头
int n1 = 0b1010;
// 十进制
int n2 = 1010;
// 八进制以0开头
int n3 = 01010;
// 十六进制以0x开头
int n4 = 0x101;

数据结构

类变量和类方法

对象分配机制

  • 类信息(类的属性信息、方法信息)会加载到方法区
  • 中分配空间(地址)存放对象,对象中的字符串属性会存放到方法区常量池
  • 对象名(对象引用)存放到中,它的值是一个地址,地址指向堆中的对象

方法调用机制

  • 当程序执行到方法时,会开辟一个独立的栈空间

方法传参机制

  • 基本数据类型传递的是值,形参的改变不会影响实参
  • 引用类型传递的是地址(其实也是值,只是值为地址),形参改变会影响实参(形参地址的改变不会影响实参)

方法可变参数

  • 可变参数的实参可以为0个或任意多个
  • 可变参数的实参可以为数组
  • 可变参数的本质就是数组
  • 可变参数可以和普通类型的参数一起放在形参列表,但必须保证可变参数在最后
  • 一个形参列表中只能出现一个可变参数

变量作用域

  • 属性和局部变量可以重名,访问时遵循就近原则
  • 在同一个作用域中,两个局部变量不能重名
  • 属性生命周期较长,与对象的创建和销毁同步。局部变量生】】命周期较短,伴随着它的代码块的执行而创建,伴随着代码块的结束而死亡,即在一次方法调用过程中
  • 全局变量可以被本类使用,也可以被其他类通过对象调用来使用;局部变量只能在本类中对应的方法中使用
  • 全局变量可以加修饰符;局部变量不可以加修饰符

构造方法

  • 构造方法可以重载
  • 构造方法与类名相同
  • 构造方法无返回值
  • 构造方法是完成对象的初始化,并不是创建对象
  • 在创建对象时,系统自动调用该类的构造方法
  • 若没有定义构造方法,系统编译时会自动给类生成一个无参构造
  • 若定义了构造方法,系统就不会再自动生成一个无参构造,需要自己在代码中定义

对象创建流程

  • 加载类信息,只会加载一次
  • 在堆中分配空间(地址)
  • 完成对象初始化
    • 默认初始化:属性赋值对应类型的默认值(如int默认是0,String默认是null)
    • 显式初始化:属性显式的赋值(如 int age = 100;)
    • 构造方法初始化
  • 把对象在堆中的地址返回给对象名(对象引用)

访问修饰符

  • 公开级别:用public修饰,对外公开
  • 受保护级别:用protected修饰,对子类或同一个包中的类公开
  • 默认级别:没有修饰符,对同一个包中的类公开
  • 私有级别:用private修饰,只有类本身可以访问,不对外公开

面向对象

面向对象编程三大特征:封装、继承和多态

封装

封装就是把抽象出的数据(属性)和对数据的操作(方法)封装在一起,数据被保护在内部,程序的其他部分只有通过被授权的操作(方法),才能对数据进行操作。

封装的优点
  • 隐藏实现细节
  • 可以对数据进行验证,保证安全合理

继承

继承可以解决代码复用。当多个类存在相同的属性和方法时,可以从这些类中抽象出父类,在父类中定义这些相同的属性和方法,所有的子类不需要重新定义这些属性和方法,只需要通过extends来声明继承父类即可。

继承的优点
  • 代码的复用性提高了
  • 代码的扩展性和维护性提高了
继承的细节
  • 子类继承了所有的属性和方法,非私有的属性和方法可以在子类直接访问,但是私有属性和方法不能在子类直接访问,要通过公共的方法去访问
  • 子类必须调用父类的构造器,完成父类的初始化(编译器会自动生成)
  • 当创建子类对象时,不管使用子类的哪个构造器,默认情况下总会去调用父类的无参构造器,如果父类没有提供无参构造器,则必须在子类的构造器中用super去指定使用父类的哪个构造器完成父类的初始化工作,否则,编译不通过
  • 若希望指定去调用父类的某个构造器,则显示的调用一下
  • super在使用时,需要放在构造器第一行(super只能在构造器中使用)
  • superthis都只能放在构造器第一行,因此这两个方法不能共存在一个构造器
  • 所有类都是Object类的子类
  • 父类构造器的调用不限于直接父类,一直往上追溯知道Object类
  • 子类最多只能继承一个父类(直接继承)
  • 不能滥用继承,子类和父类之间必须满足 is-a 的逻辑关系
子类创建的内存布局

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on son = new Son();
}
}

class Father {
String name = "fa";
}
class Son extends Father {
String name = "son";
}

上面代码的内存布局如下:

子类创建过程
  • 按子类的继承关系从上到下,将类加载到方法区
  • 在堆中分配子类对象的空间
  • 按子类的继承关系从上到下,初始化各类的属性
  • 子类对象名指向对象地址
子类对象属性查询规则
  • 按继承关系从下向上查找第一个可以被访问的该属性,并返回

多态

多态:方法或对对象具有多种形态,多态是建立在封装和继承基础之上的

多态的具体体现
  • 方法的多态:重写和重载
  • 对象的多态
    • 一个对象的编译类型(父类)和运行类型(子类)可以不一致
    • 编译类型在定义对象时就确定了,不能改变
    • 运行类型是可以变化的
    • 编译类型:定义时 = 号的左边,运行类型:= 号的右边
多态的注意事项及细节
  • 多态的前提是:两个对象(类)存在继承关系
  • 多态的向上转型
    • 本质:父类的引用指向了子类的对象
    • 语法:父类类型 引用名 = new 子类类型();
    • 特点:编译类型看左边,运行类型看右边;可以调用父类中的所有成员(需遵守访问权限),不能调用子类中特有成员,最终运行效果看子类的具体实现
  • 多态的向下转型
    • 语法:子类类型 引用名 = (子类类型) 父类引用;
    • 只能强转父类的引用,不能强转父类的对象
    • 要求父类的引用必须指向的是当前目标类型的对象(编译类型和运行类型都为子类类型)
    • 当向下转型后,可以调用子类类型中的所有成员
  • 属性没有重写之说,属性的值看编译类型(比如父类和子类相同属性默认值不同时,父类 引用名 = 子类,引用名.属性 = 父类的默认值,即动态绑定机制)
  • instanceOf 用于判断对象的类型是否为XX类型或XX类型的子类型

动态绑定机制

  • 当调用对象方法时,该方法会和该对象的内存地址(运行类型)绑定
  • 当调用对象属性时,没有动态绑定机制,哪里声明,哪里使用(编译类型)

static关键字

类变量

  • 类中用static关键字修饰的变量称为类变量(静态变量)
  • 类的类变量是所有对象实例共享的,所有的访问和修改都是同一个变量
  • Java7之前,类变量存放在方法区,之后,存放在堆中
  • 类变量在类加载时就被分配空间

类方法

类中用static关键字修饰的方法称为类方法(静态方法)

经典使用场景
  • 当方法中不涉及到任何和对象相关的成员,则可以将方法设计为静态方法,提高发开效率
  • 工具类
使用注意事项和细节
  • 类方法和普通方法都是随着类的加载而加载,将结构信息存储在方法区,类方法中无this的参数
  • 类方法可以通过类名调用,也可以通过对象名调用
  • 普通方法和对象相关,需要通过对象名调用,不能通过类名调用
  • 类方法中不允许使用和对象有关的关键字,比如this和super
  • 类方法中只能访问类变量或类方法
  • 普通成员方法既可以访问普通变量和方法,也可以方法类变量和方法

理解main方法

  • main方法由jvm调用,所以该方法的访问权限必须是public
  • jvm在执行main方法时不必创建对象,所以该方法必须是static
  • 在main方法中,可以直接调用该main方法所在类的类变量和类方法

代码块

基本介绍

  • 代码块又称为初始化块,属于类成员,类似于方法,可以将逻辑语句封装在方法体内,通过{}包围起来

  • 和方法不同,没有方法名,没有返回,没有参数,只有方法体,不能通过对象或类名显式调用,而是在类加载时,或创建对象时隐式调用

  • 代码块在构造器之前执行

  • 语法如下(加修饰符的话,只能加static)

    1
    2
    3
    [static]{

    };

使用注意事项和细节

  • 静态代码块,作用就是对类进行初始化,它随着类的加载而执行,并且只会执行一次。普通代码块,每创建一个对象就执行
  • 类什么时候被加载
    • 创建对象实例时(new)
    • 创建子类对象实例,父类也会被加载
    • 使用类的静态成员时(静态属性,静态方法)
  • 如果只使用类的静态成员,普通代码块并不会执行
  • 创建一个对象时,在一个类调用顺序是:
    • 调用静态代码块和静态属性初始化(优先级一致,按定义的顺序调用)
    • 调用普通代码块和普通属性的初始化(优先级一致,按定义顺序调用)
    • 调用构造方法
  • 构造方法的最前面其实隐含了super()和调用普通代码块
  • 创建一个子类时的调用顺序
    • 父类静态代码块和静态属性初始化
    • 子类静态代码块和静态属性初始化
    • 父类普通代码块和普通属性初始化
    • 父类构造方法
    • 普通代码块和普通属性初始化
    • 子类构造方法
  • 静态代码块只能调用类变量和类方法

final关键字

final关键字可以修饰类、属性、方法和局部变量

使用场景

  • 当不希望类被继承时
  • 当不希望父类的某个方法被子类覆盖/重写时
  • 当不希望类的某个属性的值被修改时
  • 当不希望某个局部变量被修改时

使用注意事项和细节

  • final修饰的属性在定义时,必须赋初始值,并且以后不能再修改
    • 定义时(等号右侧赋值)
    • 构造器中赋值
    • 代码块中赋值
  • 若final修饰的属性是静态的,则初始化的位置只能是定义时和静态代码块
  • final类不能被继承,但是可以实例化对象
  • 若类不是final类,但含有final方法,则该方法虽不能重写,但是可以被继承
  • 一般来说,若一个类已经是final类了,就没有必要再将方法修饰成final方法
  • final不能修饰构造方法
  • final和static往往搭配使用,不会导致类加载,效率更高,底层编译器做了优化处理
  • 包装类、String也是final类

抽象类

使用注意事项和细节

  • 用abstract关键字修饰一个类时,该类就是抽象类
  • 用abstract关键字修饰一个方法时,该方法就是抽象方法
  • 抽象类的价值更多作用是在于设计,是设计者设计好后,让子类继承并实现抽象类
  • 抽象类可以有任意成员
  • 抽象方法不能有方法主体
  • 若一个类继承了抽象类,则它必须实现抽象类的所有抽象方法,除非它自己也声明为抽象类

接口

接口就是给出一些没有实现的方法,封装到一起,到某一个类要使用的时候,在根据具体情况把这些方法写出来。

jdk8之后接口可以有默认实现方法(需要使用default关键字修饰)、静态方法(用static关键字修饰)。

使用注意事项和细节

  • 接口不能被实例化
  • 接口中所有的方法是public方法,接口中抽象方法可以不用abstract关键字修饰
  • 一个普通类实现接口,就必须将该接口的所有方法都实现
  • 抽象类实现接口,可以不用实现接口的方法
  • 一个类同时可以实现多个接口
  • 接口中的属性只能是final,而且是 public static final 修饰符(如接口中定义 int num=1; 实际上是 public static final int num=1;)
  • 接口中属性的访问形式:接口名.属性名
  • 一个接口不能继承其他的类,但是可以继承多个别的接口
  • 接口的修饰符只能是public和默认

接口与继承类

  • 继承的价值主要在于:解决代码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 接口的价值主要在于:设计好各种规范,让其他类去实现这些方法
  • 接口比继承更加灵活,继承是满足is-a的关系,接口只需满足like-a的关系
  • 接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代码解耦

接口的多态性

  • 多态参数,接口引用可以指向实现了接口的类的对象
  • 多态数组
  • 接口存在多态传递现象(接口未实现的方法会向下传递直至实现)

内部类

一个类的内部又完整的嵌套了另一个类结构,是类的五大成员之一(属性、方法、构造器、代码块、内部类)。内部类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直接访问私有熟悉,并且可以体现类与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局部内部类

定义在外部类的局部位置,通常在方法中。

  • 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
  • 不能添加访问修饰符,因为它的地位就是一个局部变量,可以使用final修饰
  • 作用域:仅定义它的方法或代码块中
  • 若外部类和局部内部类的成员重名时,默认遵循就近原则,若想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则可以使用 外部类名.this.成员 去访问(外部类.this的本质就是外部类的对象,即哪个对象调用了内部类所在方法,外部类.this就是哪个对象)

匿名内部类

定义在外部类的局部外置,比如方法中,并且没有类名,同时还是一个对象。

  • 基本语法:new 类或接口(参数列表){ 类体 };
  • 使用匿名内部类可以简化开发
  • 编译类型为new后面的类或接口,运行类型为匿名内部类,底层在运行时会给这个匿名内部类分配一个名字(外部类名+$数字)
  • jdk底层在创建匿名内部类后,立即就创建了匿名内部类的实例,并把地址返回给引用名
  • 匿名内部类使用一次就不能再使用
使用注意事项和细节
  • 匿名内部类既是一个类的定义,同时它本身也是一个对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ew Dog(){
    @Override
    public void eat() {
    }
    }.eat();

    Dog d = new Dog(){
    @Override
    public void eat() {
    }
    };
    d.eat();
  • 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

  • 不能添加访问修饰符,因为它的地位就是一个局部变量

  • 作用域:仅定义它的方法或代码块中

  • 外部类不能访问匿名内部类的成员

  • 若外部类和匿名内部类的成员重名时,访问规则同局部内部类

最佳实践
  • 当做实参直接传递,简洁高效

成员内部类

成员内部类是定义在外部类的成员位置,并且没有static修饰

  • 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成员
  • 可以添加任意访问修饰符,它的地位就是一个成员
  • 作用域:和外部类的其他成员一样,为整个类体
  • 外部类通过创建内部类对象,再访问
  • 其他外部类通过外部类实例.new 内部类(outer.new Inner())创建内部类对象,或者通过外部类实例调用方法获取内部类实例,再访问
  • 若外部类和成员内部类的成员重名时,访问规则同局部内部类

静态内部类

成员内部类是定义在外部类的成员位置,并且有static修饰

  • 可以直接访问外部类的所有静态成员
  • 可以添加任意访问修饰符,它的地位就是一个静态成员
  • 作用域:和外部类的其他成员一样,为整个类体
  • 外部类通过创建静态内部类对象,再访问
  • 若外部类和静态内部类的成员重名时,默认遵循就近原则,若想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则可以使用 外部类名.成员 去访问

枚举和注解

枚举实现方式

  • 自定义类实现枚举
    • 构造器私有化
    • 本类内部创建一组对象
    • 不提供set方法,枚举对象通常为只读
    • 对外暴露对象(通过为对象添加 public final static 修饰符)
  • enum关键字实现枚举

enum关键字实现枚举注意事项

  • 默认会继承Enum类,而且是一个final类(通过javap等反编译工具可以看到)
  • 和普通类一样可以实现接口
  • 若使用无参构造器创建枚举对象,则实参列表和小括号都可以省略
  • 当有多个枚举对象时,使用,间隔,左右有一个分号结尾
  • 枚举对象必须放在枚举类的行首

注解

注解也被称为元数据,用于修饰解释包、类、方法、属性、构造器、局部变量等数据信息。

修饰注解的注解被称为元注解,如@Target

元注解
  • @Retention:指定注解的作用范围,SOURCE、CLASS、RUNTIME
    • SOURCE:编译器使用后,直接丢弃注解
    • CLASS:编译器将把注解记录在class文件汇总,当运行Java程序时,JVM不会保留注解,是默认值
    • RUNTIME:编译器将把注解记录在class文件中,当运行Java程序时,JVM会保留注解,程序可以通过反射获取该注解
  • @Target:指定注解可以在哪些地方使用
  • @Documented:指定该注解是否会在Javadoc体现
  • @Inherited:子类会继承父类注解

异常

异常类型

Error

JVM无法解决的严重问题。如:JVM系统内部错误、资源耗尽等严重情况。如:StackOverflowError(栈溢出)和OOM(内存溢出),Error是严重错误,程序会崩溃

Exception

因编程错误或偶然的外在因素导致的一般性问题,可以使用针对性代码进行处理,如空指针异常、网路连接中断等。Exception分为两大类:运行时异常和编译时异常

异常体系图

异常处理

  • try-catch-finally:捕获发生的异常,自行处理
  • throws:将异常抛出,交给调用方来处理,最顶级的处理者为JVM(异常抛到JVM后,输出异常信息,退出程序)
throws和throw区别
  • throws:异常处理的一种方式,声明在方法处,后面跟着异常类型
  • thorw:手动抛出异常的关键字,声明在方法体中,后面跟着异常对象

常用类

包装类

包装类:针对8中基本数据类相应的引用类型,有了类的特点,可以调用类中的方法。

6中数字类型的包装类都是继承自Number类。

装箱

基本数据类型转为包装类,自动装箱本质是调用了包装类的valueOf方法

拆箱

包装类转为基本数据类型,自动拆箱本质是调用了包装类的xxxValue方法(xxx为对应基本数据类型名称)

其他注意事项
  • Integer对象的比较
1
2
3
4
5
6
7
8
9
Integer a1 = new Integer(1);
Integer a2 = new Integer(1);
System.out.println(a1 == a2); // false,地址不一致
Integer b1 = 1; // Integer.valueOf(1)
Integer b2 = 1; // Integer.valueOf(1)
System.out.println(b1 == b2); // true,因为Integer的缓存范围为-128~127,只要对象不是new的,地址就是一致的
Integer c1 = 128; // Integer.valueOf(128)
Integer c2 = 128; // Integer.valueOf(128)
System.out.println(c1 == c2); // false,超出缓存范围,是new对象,地址不一致
  • 同上面的原理,Short和Long对象的比较也是如此,且缓存范围也是-127~128
  • 三元表达式有强转功能,返回值类型为两个返回值中类型精度更高的那个类型

String

基本概念
  • String对象用于保存字符串,也就是一组字符序列(char数组)
  • 字符串常量使用双引号括起来的字符序列
  • 字符串的字符使用Unicode字符编码,一个字符(不区分字母还是汉字)占两个字节
  • String是一个final类,不可被其他类继承,包含一个被final修饰的char数组属性(value)
创建方式
直接赋值
1
String s = "abcd";

底层逻辑:先从常量池查看是否有"abcd"数据空间。若有,则直接指向改空间;若无,则重新创建,然后指向。最终指向的是常量池的空间地址。

调用构造器
1
2
String a = new String("abcd");
// String类的构造方法有很多,可以查看源码

底层逻辑:先在堆中创建空间,属性value指向常量池中"abcd"空间。若常量池中有"abcd",则value直接指向改空间;若无,则重新创建,在指向。对象最终指向的是堆中的空间地址。

使用注意事项和细节
  • 字符串常量相加赋值给对象,编译器会优化为一个字符串常量赋值给对象,对象最终指向常量池中空间

    1
    String s = "abc" + "de"; // 编译器优化为 String s = "abcde";
  • 字符串变量相加赋值给对象,本质为调用StringBuilder的append和toString方法,toString方法会执行new String,对象最终指向堆中空间

StringBuffer

基本概念
  • 继承AbstractStringBuilder类,包含一个不被final修饰的char数组属性(value)

  • 是一个final类,不可被继承

  • StringBuffer代表可变的字符序列,可以对字符串内容进行增删

  • 是可变长度的

与String的区别
  • String保存的是字符串常量,里面的值不能更改,每次变更实际就是更改地址,效率较低
  • StringBuffer保存的是字符串变量,里面的值可以更改,每次变更实际就是更新内容,不用更改地址,效率较高

StringBuilder

基本概念
  • 继承AbstractStringBuilder类,提供一个与StringBuffer兼容的API,但不保证同步(不是线程安全的)。一般在单线程中使用,建议优先采用该类,它比StringBuffer要快
  • 是一个可变字符序列

日期类

  • Date:第一代日期类
  • Calendar:第二代日期类,Calendar类引入JDK后,Date的大部分方法被弃用
  • LocalDate、LocalTime、LocalDateTime:第三代日期类,解决了前面两代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
    • 可变性:像日期和时间这样的类应该是不可变的
    • 偏移性:Date中的年份是从1900年开始的,而月份是从0开始
    • 格式化:格式化只对Date有用,Calendar则不行
    • 不是线程安全的
    • 不能处理闰秒(每隔2天,多出1s)
  • Instant:时间戳类

集合

集合的框架体系图

单列集合

双列集合(键值对)

List接口

  • List集合类中元素是有序的,且可以重复
  • List集合类的每个元素都有其对应的顺序索引,可以根据索引存取容器中的元素
ArrayList
  • 内部是由数组来实现数据存储

  • 线程不安全

  • 允许对元素进行快速随机访问

  • 数组的缺点是每个元素之间不能有间隔,扩容时,将已有数组的数据复制到新的存储空间

  • 插入删除操作时,需要对数组进行复制、移动,代价较高,适合随机查找和遍历,不适合插入和删除

  • 扩容时,数组长度的增长率为当前数组长度的50%,即新长度=老长度*1.5

    1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oldCapacity >> 1);
Vertor
  • 内部是由数组来实现数据存储

  • 线程安全,所以效率比ArrayList慢

  • 扩容时,数组长度的默认增长率为当前数组长度的100%,即新长度=老长度*2

    1
    int newCapacity = oldCapacity + ((capacityIncrement > 0) ? capacityIncrement : oldCapacity);
LinkedList
  • 内部是由双向链表存储数据
  • 适合动态插入和删除,随机访问和遍历速度慢
  • 可以当做堆栈、队列和双向队列使用

Set接口

  • Set接口对象存放元素是无序的,元素不重复
  • 元素取出的顺序虽然不是添加的顺序,但是是固定的
HashSet
  • 内部由HashMap实现数据存储
  • 去重机制:
    • 通过hashCode计算出hash值
    • 通过hash值计算出索引
    • 若在table数组索引位置没有数据,则直接加入
    • 若存在数据,通过equals方法比较,相同则不加入,不相同则不加入
LinkedHashSet
  • 是HashSet的子类
  • 底层是一个LinkedHashMap,底层维护了一个数组+双向链表
  • 使用链表维护元素的次序,使得元素看起来是以插入顺序保存的
TreeSet
  • 内部由TreeMap实现数据存储

  • 去重机制:

    • 若调用无参构造器创建TreeSet对象,则使用添加对象实现的Comapreable接口的compareTo方法进行比较,相同则不加入,不相同则加入;所以当添加对象及其父类没有实现Comapreable接口的话,程序运行会报错
    • 若传入Comparator匿名对象到构造器来创建TreeSet对象,则使用Comparator匿名对象的compare方法进行比较,相同则不加入,不相同则加入
    1
    2
    3
    4
    final int compare(Object k1, Object k2) {
    return comparator==null ? ((Comparable<? super K>)k1).compareTo((K)k2)
    : comparator.compare((K)k1, (K)k2);
    }
  • 使用无参构造器创建对象时,元素仍然是无序的

  • 使用一个比较器来创建对象时,元素按顺序插入,若比较后相等,则元素不会插入

Map接口

  • 用于保存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
  • key和value可以是任何引用类型的数据
  • key值不允许重复,value可以重复
  • key和value可以为null,key为null时只能有一个
HashMap
  • 底层是数组+链表+红黑树,当数组和链表达到一定长度,链表会转化为红黑树

    1
    2
    3
    4
    5
    6
    7
    8
    transient Node<K,V>[] table; // 数组

    static class Node<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final int hash;
    final K key;
    V value;
    Node<K,V> next; // 单向链表
    }
  • 元素添加过程

    • 取得hash值,计算为索引值
    • 在table数组中查找索引位置是否有元素
    • 若无元素,直接加入
    • 若有元素,调用equals比较,若相同则放弃添加,若不同,则添加到该元素尾部
    • 当一条链表的元素个数大于等于 TREEIFY_THRESHOLD(默认为8),且table数组大小大于等于MIN_TREEIFY_CAPACITY(默认为64)时,转化为红黑树
  • 添加过程源码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return putVal(hash(key), key, value, false, true);
    }

    // hash算法,算法的主要目的是让所有元素能够均匀分布在数组上
    // hashCode不等于hash值,hash值是由hashCode经过异或和位移计算出来的
    static final int hash(Object key) {
    int h;
    return (key == null) ? 0 : (h = key.hashCode()) ^ (h >>> 16);
    }

    final V putVal(int hash, K key, V value, boolean onlyIfAbsent,
    boolean evict) {
    Node<K,V>[] tab; Node<K,V> p; int n, i; // 辅助变量
    if ((tab = table) == null || (n = tab.length) == 0)
    // table数组为空,初始化数组长度为16
    n = (tab = resize()).length;
    if ((p = tab[i = (n - 1) & hash]) == null)
    // (n - 1) & hash 计算出索引值
    // 数组在索引位置没有元素时,将元素放到数组索引位置
    tab[i]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else {
    // 数组在索引位置上有元素
    Node<K,V> e; K k; // 辅助变量
    if (p.hash == hash &&
    ((k = p.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 原有元素与新元素hash值、元素值相等,认为元素相同,不需要添加
    e = p;
    else if (p instanceof TreeNode)
    // 原有元素为红黑树节点,将新元素挂到树上
    e = ((TreeNode<K,V>)p).putTreeVal(this, tab, hash, key, value);
    else {
    for (int binCount = 0; ; ++binCount) {
    // 遍历到链表尾部
    if ((e = p.next) == null) {
    // 将新元素挂到原有元素尾部
    p.next = newNode(hash, key, value, null);
    // 判断是否满足转化为红黑树条件
    if (binCount >= TREEIFY_THRESHOLD - 1) // -1 for 1st
    treeifyBin(tab, hash);
    break;
    }
    // 在遍历链表过程中,若发现元素相同,停止遍历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 != null && key.equals(k))))
    break;
    p = e;
    }
    }
    if (e != null) { // existing mapping for key
    // 元素值覆盖
    V oldValue = e.value;
    if (!onlyIfAbsent || oldValue == null)
    e.value = value;
    afterNodeAccess(e);
    return oldValue;
    }
    }
    ++modCount;
    if (++size > threshold)
    resize();
    afterNodeInsertion(evict);
    return null;
    }
  • 数组长度初始化后为16,当已使用长度大于总长度的0.75后,按原长度的2倍进行扩容

  • 不保证映射的顺序

  • 线程不安全

Hashtable
  • 存放的元素是键值对
  • key和value都不能为null
  • 底层是数组+链表,与HashMap区别是,新插入的元素在链表的头部
  • 线程安全
  • 数组长度初始化为11,当已使用长度大于总长度的0.75后,按原长度的2倍+1进行扩容
Properties
  • 是Hashtable的子类
  • 可以从xxx.properties文件中,加载数据到Properties类对象,并进行读取和修改
  • 通常作为配置文件对应类
TreeMap
  • 底层是红黑树
  • 使用无参构造器创建对象时,元素仍然无序
  • 使用一个比较器来创建对象时,元素按顺序放入,若比较后相等,value替换原值

泛型

基本概念

  • 泛型又称为参数化类型,解决数据类型的安全性问题
  • 在类声明或实例化时只要指定好需要的具体的类型即可
  • Java泛型可以保证如果程序在编译时没有发出警告,运行时就不会产生类型转换异常,使得代码更加简洁、健壮
  • 泛型的作用:可以在类声明时通过一个标识标识类中某个属性的类型,或者是某个方法的返回值的类型,或者是参数类型

使用注意事项和细节

  • 给泛型指定的数据类型只能是引用类型,不能是基本数据类型
  • 在给泛型指定具体类型后,可以传入该类型或其子类型

自定义泛型

注意细节
  • 普通成员可以使用泛型(属性、方法)
  • 使用泛型的数组,不能初始化
  • 静态方法中不能使用类的泛型(类加载时无法确定泛型类型)
  • 泛型类的类型,是在创建对象时确定的
  • 若在创建对象时,没有指定类型,默认为Object

自定义泛型接口

  • 接口中,静态成员不能使用泛型
  • 泛型接口的类型,在继承接口和实现接口时确定
  • 没有指定类型,默认为Object

自定义泛型方法

  • 泛型方法,可以定义在普通类中,也可以定义在泛型类中
  • 当泛型方法被调用时,类型会确定
1
2
3
4
5
6
class NormalClass {
// 在声明时提供泛型标识符<T>
public <T> void run(T e) {

}
}

泛型的继承和通配符

  • 泛型不具备继承性
  • <?>:支持任意泛型类型
  • <? extends A>:上界通配符,支持A类以及A类的子类,规定了泛型的上限
  • <? super A>:下界通配符,支持A类以及A类的父类,规定了泛型的下限

线程基础

基本概念

  • 进程:是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
  • 线程:线程由进程创建,一个进程可以有多个线程
  • 单线程:同一时刻,只允许执行一个线程
  • 多线程:同一时刻,可以执行多个线程
  • 并发:同一时刻,多个任务交替执行,造成一种“貌似同时”的错觉,单核CPU实现的多任务就是并发
  • 并行:同一时刻,多个任务同时执行,多核CPU可以实现并行

线程使用

创建线程的两种方式
  • 继承Thread类,重写run方法
    • 若调用run方法运行线程,并没有另起一个线程,依旧是调用方进程,方法调用处会阻塞
    • 调用start方法运行线程,会启动一个新的线程
  • 实现Runnable接口,重写run方法
    • 直接调用run方法,并没有另起一个线程
    • 使用时将对象传递给Thread类的构造器,来创建Thread对象,调用start运行
继承Thread和实现Runnable的区别
  • 本质上没有区别,Thread也实现了Runnable接口
  • 实现Runnable接口方式更加适合多个线程共享一个资源的情况,避免了单继承的限制
常用方法
  • start:start方法的本质是JVM底层调用该线程的start0方法

  • run:调用线程的run方法

  • getName/setName:设置线程名称

  • setPriority:设置线程优先级,范围1~10,越大优先级越高

  • sleep:线程休眠

  • interrupt:中断线程的休眠,不会终止线程

  • yield:线程的礼让;让出cpu,让其他线程执行,但礼让的时间不确定,所以不一定礼让成功

  • join:线程的插队;插队的线程一旦插队成功,则肯定先执行完插队线程的所有任务

用户线程和守护线程
  • 用户线程:也叫工作线程,当线程的任务执行完或通知方式结束
  • 守护线程:一般是为工作线程服务的,当所有的用户线程结束守护线程自动结束
  • 常见的守护线程:垃圾回收机制

线程的生命周期

可以查看Thread.State枚举类

  • NEW:尚未启动的线程处于此状态
  • RUNNABLE:在Java虚拟机中执行的线程处于此状态
  • BLOCKED:被阻塞等待监视器锁定的线程处于此状态
  • WAITING:正在等待另一个线程执行特定动作的线程处于此状态
  • TIMED_WAITING:正在等待另一个线程执行动作达到指定等待时间的线程处于此状态
  • TERMINATED:已退出的线程处于此状态

Synchronized

线程同步机制
  • 在多线程编程中,一些数据不允许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此时使用同步访问技术,保证数据在任何时刻,最多只有一个线程访问,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 当有一个线程在对内存进行操作时,其他线程都不可以对这个内存地址进行操作,直到该线程完成操作,其他线程才能对该内存地址进行操作
同步使用方式
  • 同步代码块
1
2
3
synchronized (对象) { // 得到对象的锁,才能执行同步代码
// 同步代码
}
  • synchronized还可以放在方法声明中,表示整个方法为同步方法

互斥锁

  • 对象互斥锁保证共享数据操作的完整性
  • 每个对象都对应于一个可称为”互斥锁“的标记,这个标记用来保证在任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访问该对象
  • 使用关键字 synchronized 来与对象的互斥锁联系,当对象被 synchronized 修饰时,表明该对象在任一时刻只能由一个线程访问
  • 同步的局限性:导致程序的执行效率要降低
  • 非静态同步方法的锁可以是this,也可以是其他对象(要求是同一个对象)
  • 静态同步方法的锁为当前类本身

释放锁的情况

  • 当前线程的同步方法、同步代码块执行结束
  • 当前线程在同步方法、同步代码块中遇到break、return
  • 当前线程在同步方法、同步代码块中出现了未处理的异常
  • 当前线程在同步方法、同步代码块中执行了线程对象的wait()方法,当前线程暂停,并释放锁

IO流

按操作数据单位不同分为:字节流(8bit),字符流(按字符,字符的长度和文件编码有关)

按数据流的流向不同分为:输入流,输出流

按流的角色的不同分为:节点流,处理流/包装流

输入流

字节输入流、字符输入流

  • InputStream:字节输入流
    • FileInputStream:文件字节输入流
    • BufferedInputStream:缓冲字节输入流
    • ObjectInputStream:对象字节输入流,用于从文件反序列化恢复为对象
  • Reader:字符输入流
    • FileReader:文件字符输入流
    • BufferedReader
    • InputStreamReader:将InputStream(字节流)包装成Reader(字符流)

输出流

字节输出流、字符输出流

  • OutputStream:字节输出流
    • FileOutputStream:文件字节输出流
    • BufferedOutputStream
    • ObjectOutputStream:对象字节输出流,用于将对象序列化保存到文件
  • Writer:字符输出流
    • FileWriter
    • BufferedWriter
    • OutputStreamWriter:将OutputStream(字节流)包装成Writer(字符流)

节点流和处理流

节点流

节点流可以从一个特定的数据源读写数据,FileReader、FileWriter

处理流

处理流也叫包装流,是连接已存在的流(节点流或处理流)之上,为程序提供更为强大的读写功能,如BufferedReader、BufferedWriter

节点流和处理流的区别和联系
  • 节点流是底层流/低级流,直接跟数据源相接
  • 处理流包装节点流,既可以消除不同节点流的实现差异,也可以提供更方便的方法来完成输入输出
  • 处理流对节点流进行包装,使用了修饰器设计模式,不会直接与数据源相连
  • 处理流的功能主要体现
    • 性能的提高:主要以增加缓冲的方法来提高输入输出的效率
    • 操作的便捷:处理流提供了一系列便捷的方法来一次输入输出大批量的数据,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 关闭处理流时只需要关闭外层流即可
对象处理流注意事项和细节
  • 读写顺序要一致
  • 需要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对象需要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 序列化的类中建议添加SerialVersionUID,为了提高版本兼容性
  • 序列化对象时,默认将里面所有属性都进行序列化,但除了static和transient修饰的成员
  • 序列化对象时,要求里面属性的类型也需要实现Serializable接口
  • 序列化具备可继承性,也就是如果某类已经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则它的所有子类也已经默认是实现了序列化
标准输入输出流
  • System.int:编译类型为InputStream,运行类型为BufferedInputStream
  • System.out:编译类型和运行类型为PrintStream
转换流
  • InputStreamReader
  • OutputStreamWriter
打印流
  • PrintStream
  • PrintWriter

网络编程

网络通信的本质是套接字(socket)之间的通信。

TCP编程

基本流程
  • 服务端用new ServerSocket(port) 在指定端口监听,等待客户端连接
  • 客户端 new Socket(ip, port) 连接指定Ip和端口
  • 服务端调用 serverSocket.accept() 获取套接字
  • 服务端与客户端分别通过 socket 来获取 OutputStream、InputStream,对流进行读写数据来实现通信

UDP编程

基本流程
  • 核心的两个类是DatagramSocket和DatagramPacket
  • 建立发送端、接收端
  • 发送数据前,建立数据包/数据报,DatagramPacket对象
  • 调用DatagramSocket的发送、接收方法
  • 关闭DatagramSocket

反射

反射机制

基本概念
  • 反射机制允许程序在执行期间借助于反射API取得任何类的内部信息(成员变量,构造器,成员方法等),并能操作对项的属性及方法;反射在设计模式和框架底层都会用到
  • 加载完类之后,在堆中就产生了一个Class类型的对象(一个类只有一个Class对象),这个对象包含了类的完整结构信息,通过这个对象得到类的结构
可以做什么
  • 在运行时判断任意一个对象所属的类
  • 在运行时构造任意一个类的对象
  • 在运行时得到任意一个类所具有的成员变量和方法
  • 在运行是调用任意一个对象的成员变量和方法
  • 生成动态代理
反射主要类
  • java.lang.Class:代表一个类,Class对象表示某一个加载后在堆中的对象
  • java.lang.reflect.Method:代表类的方法
  • java.lang.reflect.Field:代表类的成员变量
  • java.lang.reflect.Constructor:代表类的构造方法
优缺点
  • 优点:可以动态的创建和使用对象,使用灵活,没有反射机制,框架技术就失去底层支撑

  • 缺点:使用反射基本是解释执行,对执行速度有影响

    • 通过关闭访问检查,提高反射的效率,Method、Field、Constructor对象都有setAccessible()方法,设置true时表示反射的对象在使用时取消访问检查

Class类

基本概念
  • Class也是类,也继承Object类
  • Class类对象不是new出来的,而是系统创建的
  • 对于某个类的Class类对象,在内存中只有一份,因为类只加载一次
  • 每个类的实例都会记得自己是由哪个Class实例所生成
  • Class对象存放在堆中
  • 类的字节码二进制数据,存放在方法区,也被称为元数据
类的Class对象的获取
  • 通过Class.forName()方法获取
  • 通过类名.class获取
  • 通过对象.getClass()方法获取
  • 通过类加载器获取类的Class对象
  • 基本数据类型获取Class对象通过基本数据类型.class获取
  • 基本数据类型的包装类通过包装类.TYPE获取,获取到的Class对象与其基本数据类型的Class对象是同一个
哪些类型有Class对象
  • 外部类、成员内部类、静态内部类、局部内部类、匿名内部类
  • 接口
  • 数组
  • 枚举
  • 注解
  • 基本数据类型
  • void

类的加载

反射机制是Java实现动态语言的关键,也就是通过反射实现类动态加载

静态加载

编译时加载相关类,如果没有则报错,依赖性太强

动态加载

运行时加载需要的类,如果运行时不用该类,则不报错,降低了依赖性

加载时机
  • 当创建对象时(new)
  • 当子类被加载时,父类也会被加载
  • 调用类中的静态成员时
  • 通过反射
类加载过程

  • 加载:将类的class文件(转化为二进制字节流)读入内存,并为之创建一个java.lang.Class对象,此过程由类加载器完成
  • 连接:将类的二进制数据合并到JRE中
    • 验证:对文件安全性进行校验(文件格式验证、元数据校验、字节码验证和符号引用验证)
      • 目的是为了确保Class文件的字节流中包含的信息符合当前虚拟机的要求,并且不会薇还虚拟机本身
      • 可以使用-Xverify:none参数来关闭大部分的类验证措施,缩短虚拟机类加载的时间
    • 准备:对静态变量分配内存并进行默认(对应类型的默认值)初始化,这些变量所使用的内存都将在方法区中进行分配
      • 使用final修饰的静态变量直接初始化为等号后面的值,因为final变量一旦赋值就不可变
    • 解析:将符号引用(字面)转为直接引用(内存地址)
  • 初始化:JVM负责对类进行初始化,这里主要指静态成员
    • 初始化阶段才真正开始执行类中定义的Java程序代码,此阶段是执行<clinit>()方法的过程
    • <clinit>()方法是由编译器按语句在源文件中出现的顺序,依次自动收集类中的所有静态变量的赋值动作和静态代码块中的语句,并进行合并
    • 虚拟机会保证一个类的<clinit>()方法在多线程环境中被正确地加锁、同步,如果多个线程同时去初始化一个类,那么只会有一个线程去执行这个类<clinit>()方法,其他线程都需要阻塞等待,直到活动线程执行<clinit>()完毕

类加载后的内存布局:

反射获取类的结构信息

java.lang.Class类
  • forName:得到Class对象
  • getName:获取全类名
  • getSimpleName:获取简单类名
  • getFields:获取所有public修饰的属性,包含本类及父类
  • getDeclaredFields:获取本类中所有属性
  • getMethods:获取所有public修饰的方法,包含本类及父类
  • getDeclaredMethods:获取本类中所有方法
  • getConstructors:获取本类所有public修饰的构造器
  • getDeclaredConstructors:获取本类中所有构造器
  • getPackage:获取包信息
  • getSuperClass:获取父类Class对象
  • getInterfaces:获取接口信息
  • getAnnotations:获取注解信息
java.lang.reflect.Field类
  • getModifiers:获取修饰符,0(默认修饰符)、1(public)、2(private)、4(protected)、8(static)、16(final),多个修饰符返回修饰符之和
  • getType:获取类型的Class对象
  • getName:获取属性名
java.lang.reflect.Method类
  • getModifiers:获取修饰符,同Field类
  • getReturnType:获取返回类型的Class对象
  • getName:获取方法名
  • getParameterTypes:获取参数类型的Class对象的数组

通过反射创建对象

  • 调用类中public修饰的无参构造器,newInstance()
  • 调用类中的指定构造器,先通过getConstructors()、getDeclaredConstructors()方法获取指定构造器,再调用newInstance()创建实例
  • 当构造器是私有时,可以将构造器设置 setAccessible(true) 进行暴力破解

用过反射调用方法

  • 通过getMethods()、getDeclaredMethods()方法获取方法对象
  • 私有方法可以设置 setAccessible(true) 进行暴力破解
  • 通过 m.invoke(obj, 实参列表) 对方法进行调用
  • 若方法是静态方法 invoke方法中的obj参数可以写为null

代理模式与动态代理

代理设计模式的原理
  • 使用一个代理将对象包装起来,然后用该代理对象取代原始对象

  • 任何对原始对原始对象的调用都要通过代理

  • 代理对象决定是否以及何时将方法调用转到原始对象上

  • 静态代理:代理类和目标对象的类都是在编译期间确定下来,同时每个代理类只能为一个接口服务,不利于程序的扩展

动态代理的基本概念
  • 动态代理是指客户通过代理类来调用其他对象的方法,并且在程序运行时根据需要动态创建目标类的代理对象
  • 使用场景:调试、远程方法调用
  • 相比于静态代理的优点:抽象类(接口)声明的所有方法都被转移到一个集中的方法中处理,可以更加灵活和统一的处理众多方法
动态代理示例代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public class Proxy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Eat iEat = (IEat) ProxyFactory.getProxyInstance(new Person());
iEat.eat("面包");
System.out.println(iEat.vomit());
}
}

class ProxyFactory {

public static Object getProxyInstance(Object target) {
InvocationHandler invocationHandler = new CustomInvocationHandler(target);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static class CustomInvocation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CustomInvocationHandler(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Factor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System.out.println("before proxy " + method.getName());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this.target, args);
System.out.println("after proxy " + method.getName());
return result;
}
}
}

Mysql基本知识

本文只是简单记录下一些mysql的知识点

数据类型

  • char是固定长度字符串,最大255字符,实际占用空间=定义的字符数所占空间
  • varchar是可变长度字符串,最大65535字节,能存放字符数取决于编码,如utf8编码最大21844((65535-3)/3)字符,1-3个字节用于记录大小,实际占用空间=内容所占字节+长度记录所占的1-3个字节
  • char(4)、varchar(4)中的4表示字符数(不区分字母汉字),不是字节

查询

  • 多表查询:多表查询时至少要有查询表数量-1个条件,避免产生笛卡尔积

    1
    select * from t1, t2 where t1.tid = t2.id;
  • 自连接

    1
    select a.name as name1, b.name as name2 from t1 as a, t1 as b where a.pid = b.id;
  • 子查询

    1
    2
    3
    4
    select * from t1 where id in (select tid from t2 where name like '%a%');
    -- 子查询作为临时表
    select t1.* from (select tid, max(num) from t1 group by tid) as tmp, t1
    where tmp.tid = t1.tid and tmp.num = t1.num;
  • 合并查询

    1
    2
    3
    4
    5
    6
    7
    8
    9
    -- union all 结果数量为多个查询结果数之和,不会去重
    select name, age from t1 where name like '%王%'
    union all
    select name, age from t1 where age > 18;

    -- union 查询结果会去重(根据列值都相同进行去重)
    select name, age from t1 where name like '%王%'
    union
    select name, age from t1 where age > 18;
  • 外连接

    • 左外连接:左侧表完全显示(左侧表与右侧表没有关联的数据也显示)

      1
      select l.name, r.name from l left join r on l.rid = r.id;
    • 右外连接:右侧表完全显示(右侧表与左侧表没有关联的数据也显示)

      1
      select l.name, r.name from l right join r on l.rid = r.id;

索引

好的索引能大大提高查询速度;索引本身也是占用空间的

索引的原理

字段不加索引时,查询该字段会进行全表扫描,所以会慢

创建索引时(btree、hash),会形成一个索引的数据结构,如b+树或者hash表,然后存储起来,从而提高查询速度

但是对表进行DML(修改、删除、新增)时会对索引进行维护,进而影响速度

索引类型
  • 主键索引:primary key
  • 唯一索引:unique
  • 普通索引:index
  • 全文索引:fulltext,适用于MyISAM,一般不使用
索引方法
  • B+Tree
  • hash
创建索引的情况
  • 较频繁的作为查询条件的字段应该创建索引
  • 唯一性太差的字段不适合单独创建索引,即使频繁作为查询条件
  • 更新非常频繁的子弹不适合创建索引
  • 不会出现在where子句中的字段不该创建索引

事务隔离级别

基本概念
  • 定义了事务与事务之间的隔离程度

  • 多个连接开启各自事务操作数据库中数据时,数据库系统要负责隔离操作,以保证各个连接在获取数据时的准确性

  • 如果不考虑隔离性,可能会引发如下问题:

    • 脏读:当一个事务读取另一个事务尚未提交的改变时,产生脏读
    • 不可重复读:同一查询在同一事务中多次进行,由于其他提交事务所做的修改或删除,每次返回不同的结果集,此时发生不可重复度(说的是变没变化的问题:原来是A,现在却变为了B,则为不可重复读)
    • 幻读:同一查询在同一事务中多次进行,由于其他事务所做的插入操作,每次返回不同的结果集,此时发生幻读(说的是存不存在的问题:原来不存在的,现在存在了,则是幻读)
隔离级别
隔离级别 脏读 可不重复读 幻读 加锁读
读未提交 Read uncommitted 不加锁
读已提交 Read committed × 不加锁
可重复读 Repeatable read × × 不加锁
可串行化 Serializable × × × 加锁

可重复读一般不会出现幻读,当B事务插入数据并提交后,A事务执行了没有条件的update,这个update会作用在所有的行上(包括B事务插入的数据),此时A事务会产生幻读

事务ACID

  • 原子性(Atomicity):原子性是指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事务中的操作要么都发生,要么都不发生
  • 一致性(Consistency):事务必须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换到另外一个一致性状态
  • 隔离性(Isolation):事务的隔离性是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库时,数据库为每一个用户开启的事务,不能被其他事务的操作数据所干扰,多个并发事务之间要互相隔离
  • 持久性(Durability):持久性是指一个事务一旦被提交,它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改变就是永久性的,接下来即使数据库发生故障也不应该对其有任何影响

表类型与存储引擎

  • mysql的表类型由存储引擎决定,主要包括MyISAM、InnoDB、Memory等
  • 数据表主要支持六种类型,CSV、Memory、ARCHIVE、MRG_MYISAM、MyISAM、InnoDB
  • 以上六种类型可以分为两类
    • 事务安全型:InnoDB
    • 非事务安全型:其余都是
1
2
# 查看所有存储引擎
SHOW ENGINES;

特点
特点 InnoDB MyISAM Memory ARCHIVE
批量插入速度 非常高
事务安全 支持
全文索引 支持
锁机制 行锁 表锁 表锁 行锁
存储限制 64TB 没有 没有
B树索引 支持 支持 支持
哈希索引 支持 支持
集群索引 支持
数据缓存 支持 支持
索引缓存 支持 支持 支持
数据可压缩 支持 支持
空间使用 N/A 非常低
内存使用 中等
支持外键 支持

JDBC和连接池

JDBC概述

JDBC为不同的数据库提供了统一的接口,为使用者屏蔽了细节问题;使用JDBC可以连接任何提供了JDBC驱动程序的数据库系统,从而完成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JDBC API

JDBC API是一系列的接口,它统一和规范了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连接、执行SQL语句,并得到返回结果等各类操作,相关类和接口在java.sql和javax.sql中

JDBC程序编写步骤
  • 注册驱动:加载Driver类
  • 获取连接:得到Connection
  • 执行增删改查:发送sql给数据库执行
  • 释放资源:关闭相关连接
DriverManager

获取连接

Connection接口

创建Statement对象、或PreparedStatement对象

Statement接口
  • Statement对象用于执行静态sql语句并返回其生成的结果的对象
  • 主要有三类
    • Statement:存在sql注入问题
    • PreparedStatement:预处理,大大减少编译次数,效率较高;解决sql注入问题
    • CallableStatement:可以使用存储过程
  • executeUpdate(sql):执行DML语句,返回影响的行数
  • executeQuery(sql):执行查询,返回ResultSet对象
  • execute(sql):执行任意sql,返回布尔值
PreparedStatement接口
  • executeUpdate():执行DML语句,返回影响的行数
  • executeQuery():执行查询,返回ResultSet对象
  • execute():执行任意sql,返回布尔值
  • setXXX(占位符索引,占位符的值):索引从1开始,解决sql注入问题
ResultSet
  • 获取到对象时在列名行

  • next():向下移动一行,若没有下一行,返回false

  • previous():向前移动一行

  • getXXX(列的索引或列名):索引从1开始,获取列的值

  • 和连接关联,若连接被关闭则无法使用

事务

创建Connection时,默认是自动提交事务的;通过 setAutoCommit(false) 关闭自动提交事务;通过 commit() 和 rollback() 方法手动提交事务和回滚事务

批处理

当需要批量插入或批量更新时,可以采用jdbc批量更新机制,这一机制允许多条语句一次性提交给数据库批量处理,通常情况下比单独提交处理更有效率;若要使用批处理功能需要在jdbc连接中加入 rewriteBatchedStatements=true 参数;通常与 PreparedStatement 一起搭配使用,可以减少编译次数,减少运行次数,效率大大提升。

  • 批量包底层是一个ArrayList,按1.5倍扩容

  • addBatch():添加需要批量处理的sql语句或参数到批处理包

  • execteBatch():执行批量处理语句

  • clearBatch():清空批处理包中的语句

连接池

使用传统方式连接数据库,不能控制创建的连接数量,若连接过多,可能会导致内存泄露,mysql服务崩溃

使用数据库连接池技术解决数据库连接问题

基本介绍
  • 预先在缓冲池中放入一定数量的连接,当需要建立连接时,只需从缓冲池中取出一个连接,使用完毕后再放回去
  • 数据库连接池负责分配、管理和释放数据库连接,它允许应用程序重复使用一个现有的连接,而不是重新创建一个
  • 当应用程序向连接池请求的连接数超过最大连接数量时,这些请求将被加入到等待队列中
  • 在JDBC中使用 javax.sql.DataSource 来表示,该接口由第三方提供实现
c3p0

速度相对较慢,稳定性不错

druid

阿里开源的数据库连接池,功能全面,扩展性较好,监控完善

HikariCP

性能十分优异,号称java平台最快的数据库连接池;在并发较高的情况下,性能基本上没有下降

Java8新特性

  • Lambda表达式
  • 函数式接口(Functional):只有一个方法
  • 方法引用与构造器引用
  • 强大的Stream API
  • Optional类

Lambda表达式

格式说明
  • (lambda形参列表) -> lambda体
  • -> 被称为lambda操作符或箭头操作符
  • 左边的lambda形参列表其实就是接口中的抽放方法的形参列表
  • lambda体其实就是重写的抽象方法的方法体
Lambda表达式的使用
  • lambda形参列表的参数类型可以省略(类型推断)
  • 若lambda形参列表只有一个参数,一对小括号可以省略
  • lambda体应该使用一对花括号包裹
  • 若lambda体只有一条执行语句,可以省略花括号和return关键字

函数式接口

基本概念
  • 只有一个抽象方法的接口,称为函数式接口
  • 可以通过Lambda表达式来创建该接口的对象
  • 在一个接口上使用 @FunctionalInterface 注解,可以检查它是否是一个函数式接口
  • 在 java.util.function 包下定义了Java8的丰富的函数式接口
核心函数式接口
函数式接口 说明 参数类型 返回类型 用途
Consumer<T> 消费型接口 T void 对类型T的对象应用操作
Supplier<T> 供给型接口 T 返回类型为T的对象
Function<T, R> 函数型接口 T R 对类型T的对象应用操作,并返回结果;结果是R类型的对象
Predicate<T> 断定型接口 T boolean 确定类型为T的对象是否满足某约束,并返回boolean值

方法引用与构造器引用

  • 当要传递给lambda体的操作,已经有实现的方法了,可以使用方法引用
  • 本质上就是Lambda表达式,而Lambda表达式作为函数式接口的实例,所以方法引用也是函数式接口的实例
  • 使用格式:类(或对象)::方法名
    • 对象::非静态方法
    • 类::静态方法
    • 类::非静态方法

Stream API

  • 集合讲的是数据(与内存打交道),Stream讲得是计算(与CPU打交道)
  • Stream自己不存储元素,数据依旧在集合中
  • Stream不会改变源对象,但他可以返回一个持有结果的新Stream
  • Stream操作分为三个步骤,创建、中间操作、终止操作
  • Stream操作是延迟执行的,这意味着他们会等到需要结果(执行终止操作)的时候才执行
Stream的创建
  • 通过集合

    1
    2
    3
    4
    5
    List<User> users = selectByOrgId();
    // 顺序流
    Stream<User> stream = users.stream();
    // 并行流
    Stream<User> parallelStream = users.parallelStream();
  • 通过数组

    1
    2
    int arr = new int[]{1, 2, 3};
    IntStream stream = Arrays.stream(arr);
  • 通过Stream.of方法

    1
    Stream<Integer> stream = Stream.of(1, 2, 3);
  • 创建无限流

    1
    2
    3
    4
    5
    // 无限流之迭代方法,获取前10个偶数
    Stream.iterate(2, i -> i + 2).limit(10).forEach(System.out::println);
    // 无限流之生成方法,获取10个随机数
    Stream.generate(Math::random).limit(10).forEach(System.out::println);
    // 上面代码中的 limit(10) 为中间操作;forEach 为终止操作
Stream的中间操作
  • 筛选与切片
    • filter(Predicate p):接收lambda,从流中排除某些元素
    • limit(n):截断流,使其元素不超过给定数量
    • skip(n):跳过元素,返回一个扔掉了前n个元素的流,若流中元素不足n个,返回一个空流
    • distinct:筛选,同过流中元素的 hashCode() 和 equals() 去除重复元素
  • 映射
    • map(Function f):接收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将元素转换为其他形式或提取信息,该函数会被应用到每个元素上,并将其映射成一个新的元素
    • flatMap(Function f):接收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将流中的每一个值都换成另一个流,然后把所有流连接成一个流(简单理解为二维数组降为一维数组,降维展开)
    • mapToDouble(ToDoubleFunction f)
    • mapToInt(ToIntFunction f)
    • mapToLong(ToLongFcuntion f)
  • 排序
    • sorted():自然排序,调用流中元素实现Comparable接口的compareTo方法进行比较
    • sorted(Comparator c):定制排序
Stream的终止操作
  • 匹配与查找
    • forEach(Consumer c):遍历元素
    • allMatch(Predicate p):检查是否匹配所有元素
    • anyMatch(Predicate p):检查是否至少匹配一个元素
    • noneMatch(Predicate p):检查是否没有匹配所有元素
    • findFirst():返回第一个元素
    • findAny():返回当前流中的任意元素
    • count():返回流中元素的总个数
    • max(Comparator c):返回流中最大值
    • min(Comparator c):返回流中最小值
  • 归约
    • reduce(T identity, BinaryOperator b):将流中元素反复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值,返回T的对象
    • reduce(BinaryOperator b):将流中元素反复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值,返回Optional<T>对象
  • 收集
    • collect(Collector c):将流转化为其他形式,接收一个Collector接口的实现,用于给Stream中元素做汇总的方法
      • Collectors类提供了很多静态方法,可以方便得创建常见收集器实例

Optional类

使用Optional类来尽可能的避免空指针问题

常用方法
  • Optional.of(T t):创建一个Optional对象,t不能为空
  • Optional.empty():创建一个空的Optional对象
  • Optional.ofNullable(T t):创建一个Optional对象,t可以为空
  • boolean isPresent():判断是否包含对象
  • void ifPresent(Consumer c):若有值,就执行Consumer接口实现代码,并且该值会作为参数传递给它
  • T get():若包含值,返回该值,否则抛异常
  • T orElse(T other):若有值则将其返回,否则返回指定的other对象
  • T orElseGet(Supplier<? extends T> s):若有值则将其返回,否则返回由Supplier接口实现提供的对象
  • T orElseThrow(Supplier<? extends X> s):若有值则将其返回,否则抛出由Supplier接口实现提供的异常

JAVA基础知识回顾及查漏补缺
https://blog.kedr.cc/posts/2966935704/
作者
zhuweitung
发布于
2020年8月15日
许可协议